<%@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365bet官网开户网址—轻工业:青海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您当前位置:365bet官网开户网址 >> 信息化 >> 浏览文章
轻工业:青海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发布日期:2013/6/5 9:27:57 | 来源:互联网 | 点击次数: 【字体:

 

青海日报     

  2007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信息: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两米中国产的布,穿三件中国制造的服装……

  这条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轻工行业做了开路先锋。

  与中国轻工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十年时间里,青海轻工业所经历的从曾经的辉煌到无奈萧条的曲折之路。由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青海国有轻工企业几乎全部破产、倒闭和解体,最低年份全省轻工业总产值仅仅达到10.11亿元,陷入了历史的最低谷。

  轻工业的逐步萎缩,使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失调比例。同时,也使我省特色动植物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对打造特色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农牧民增产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站在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扶持轻工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战略决策。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我省轻工业虽然占比小,但成长性好,贡献大,发展空间广阔,加快发展轻工业,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在今年的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推进轻工业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做出了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指明了方向。

  新的兴起

  也就是在青海国有轻工企业逐步萎缩之时,孕育在变化的市场中,借力于潜在的发展机遇里,一批民营轻工企业茁壮成长。

  记者在10多天的采访中了解到:与青海原有的轻工产业相比,新兴的轻工业开发领域更加广阔,产品品种更加优化,市场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形成了一幅幅轻工业加快发展的斑斓的画图。

  以“藏羊”、“雪舟”、“圣源”为代表的毛纺织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业的佼佼者;以“布哈拉”为代表的民族服装业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金诃”、“晶珠”、“极草5X”、“三江源”为代表的藏医药和保健品制造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以“互助青稞酒”、“格拉丹东青稞酒”为代表的酿造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以“可可西里”、“西北骄”为代表的牛羊肉加工系列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以“江河源”、“三江雪”、“赵”牌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加工业其特色优势日益显现;以“青海青”、“呀啦嗦”为代表的青海野生植物加工业,其技术、质量走在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以“天露”、“圣湖”为代表的乳制品行业,其销售区域和销售量呈跨越发展之势;以“昆仑山矿泉水”、“柴达木枸杞”、“玉树虫草”为代表的原生态产品,已进入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以“八瓣莲花”、“布绣嘎玛”为代表的唐卡、刺绣,以其独特的工艺彰显着青海特色文化的魅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青海轻工企业达15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户。2012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98亿元,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速高于重工业18.4个百分点。

  可以这样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已初步建立了市场化、国际化的轻工产业体系。轻工业新的兴起,正在有效地改变着我省“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产业结构,凸显着青海地方特色产业的独特魅力,解决了30万人的就业,同时,带动了上百万农牧民增产增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特色纷呈

  纵观我省轻工业新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天然、富足、稀有”的资源优势;二是突出了“绿色、有机、养生”的高原特色;三是突出了独特的人文、地域和民族特色;四是突出了科技含量,使产品逐步从初级走向高端。

  青海横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间分异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而,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使青海的特色资源神奇而富有的5亿亩可利用草原养育着2000多万头(只)牛羊,广袤的高原山川生存着250多种经济动物和1000多种各类经济植物。“人无我有的惟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人少我多的稀缺性”,就是对青海特色资源的准确定位。

  这种优势为我省发展轻工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西宁大白毛”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地毯最好的原料,藏羊集团、圣源地毯等毛纺行业以此为主要原料,打造地毯行业的优质品牌;“雪舟”集团的牛绒系列产品,是国内唯一的牦牛绒服装维权品牌;马牙蚕豆被青海源兴工贸公司加工后,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油菜籽经江河源集团和“弘大”农副产品公司自动化流水线加工生产后,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青海著名商标;昆仑玉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其后在国内市场占有80%的份额;冬虫夏草系列产品、昆仑山矿泉水、沙棘系列产品均以天然纯净和营养品质上乘,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藏文化、土族文化、伊斯兰文化被融入地毯、服装、唐卡、刺绣等轻工产品之中……

  青海轻工业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含量,逐步从本土化直接迈向国际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论是纺织业还是农特产品加工业,不论是医药保健业还是牛羊制品业,一些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的轻工企业其设备和工艺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不少企业还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使产品的质量、等级、品种在世界同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以“布哈拉”为代表的民族服装在世界伊斯兰服饰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青海江河源集团通过自身研制的油菜籽脱皮专利技术,使菜籽脱皮率优于德国、法国、加拿大……

  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青海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8件,轻工业领域达到22件,占总数的78%,青海著名商标106件,轻工业达到92件,占总数的86%。

  “有品种没品牌,有特点没特色”这些数年来对青海轻工业低水平徘徊的概括语,已被今日神话般的事实所打破。青海轻工业产品的特色纷呈,不仅改变了青海产品“傻大黑粗”的形象,而且正在创造青海轻工业发展新的历史。

  合力培育

  青海藏羊集团总经理陈学武曾经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如果没有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培育和支持,仅靠企业自身,“藏羊”要达到目前这样的规模和档次,至少还需要50年。

  他的话表达了广大轻工企业的共同心声。

  的确,青海轻工业新的崛起,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培育与呵护。近年来,为了加快轻工业的发展,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青海省工业“双百”行动实施意见》、《青海省加快推进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青海特色消费品产业调整振兴意见》,将扶持农畜品加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食品制造、特色纺织、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中的16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工业双百行动",14个项目列入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并通过搭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列支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等多种方式,解决轻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扶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该升级、鼓励研发新产品等途径,全面提升轻工业发展水平,通过大力支持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鼓励支持轻工业聚集发展、落实兑现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出口创汇等,不断增添轻工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为加快轻工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省政府连续举办“青洽会”、“藏毯节”“清食展”、等大型商贸活动;举办青海品牌北京、上海、郑州、成都、济南等推介会,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产品影响力,寻求合作伙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品牌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从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施“品牌强省”战略,使得青海的特色资源从潜在的蕴藏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强省富民的强力支撑,并在2008年设立“青海省品牌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品牌建设。同时对获得“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企业,对获得“国家免检商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及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青海名牌”等称号的企业给予不同金额的重奖。在2011年召开的首次青海品牌表彰大会上,就一次性奖励上述品牌企业672万元。

  多方扶持与合力培育,青海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十一五”以来,全省轻工业总产值以年增长30%的速度大步跨越,2013年第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市场复杂多变的不利的形势下,我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9.5%,高于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8.2个百分点,继续呈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任重道远

  先看两个数字:2011年,青海轻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轻工业产值的0.067%,2012年在青海工业总量中,轻工业总产值也只占到8.06%。

  再看一个事实:青海的农特产品加工业,虽然数量有300家之多,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类似“蒙牛”、“伊利”那样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大品牌。

  两个数字和一个事实,说明青海轻工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动力。

  就青海轻工业的发展态势看,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轻工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发展势头较弱,一些从事肉制品、虫草制品、枸杞制品、奶制品、菜籽油、青稞酒等农畜土特产品加工的企业大同小异,企业单体产值小,产品研发不够,发展后劲不足。推动青海轻工业发展壮大任重而道远。

  对此,经济界的有关专家指出,要完成好青海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课题,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就轻工企业而言,必须趁势而上,以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倒逼轻工业,在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含金量"上做文章,在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并要善于联手合作,整合力量,规模发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将人文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成为转型发展的巨大引擎。(作者:刘建民)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